08-21
郑大附属第一医院&河南驼人集团共同发表“双功能表面设计对3D打印成型生物可吸收支架性能的影响”
支架相关再狭窄是心血管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然而,可以通过用全聚合物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代替传统支架来解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团队,基于3D生物打印技术,创造了一个具有分离双功能表面的三维(3D)打印支架;这包括一个用于抑制细胞增殖的外部西罗莫司负载涂层和一个具有抗凝特性的内部肝素接枝涂层。采用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优化支架打印起始材料聚乳酸、聚己内酯和聚(l-丙交酯-共ε-己内酯)的加工条件,在195°C下3D打印后无明显分子量衰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用于表征西罗莫司涂层和接枝肝素到支架上的化学成分变化。所得BRS/SRL支架的溶血率符合临床要求,凝血
郑大附属第一医院&河南驼人集团共同发表“双功能表面设计对3D打印成型生物可吸收支架性能的影响”
02-11
高活性肽-金属离子-骨水泥三重整合3D打印复合支架促进糖尿病骨缺损的骨血管再生修复
本研究在细胞和小动物水平验证了TZGP复合支架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推广至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有一些方向需要进一步探索。首先,本研究发现TZGP支架相较于α-TCP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降解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致力于开发降解速率与骨组织再生同步的支架。其次,虽然我们初步验证了TZGP能够调控p38 MAPK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但必须指出的是,复合支架在局部骨缺损区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多种类型的细胞都会受到支架的调控。最后,虽然在支架中引入ZnONPs能够轻微调节血糖,但后续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局部释放ZnONPs对全身血糖调节的可能和潜在机制。
高活性肽-金属离子-骨水泥三重整合3D打印复合支架促进糖尿病骨缺损的骨血管再生修复
02-11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材料系Molly M. Stevens教授团队研发磁力驱动形成3D独立式软生物支架
3D软生物支架在组织工程、生物混合机器人和器官芯片工程应用中前景广阔。尽管新兴的3D打印技术为组装软生物材料提供了多功能性,但在制造过程中克服精密3D结构的变形或塌陷仍然存在挑战,尤其是对于悬垂或薄特征。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材料系Molly M. Stevens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磁体辅助制造策略,该策略使用磁场触发形状变形并提供远程临时支撑,从而能够直接创建具有悬垂和薄壁结构的3D软生物支架。该文章名为“Magnetically driven formation of 3D freestanding soft bioscaffolds”,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本研究通过制造生物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材料系Molly M. Stevens教授团队研发磁力驱动形成3D独立式软生物支架
 1 2 3 4 下一页